[来源:综合部][作者:王天蔚][时间:2014年4月]
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履职以来,励精图治、勤政爱民,气象为之一新。其中,最能令老百姓感受到换届变化的,当属改进作风、厉行节约、反对浪费,从遏制"舌尖上的腐败",到打击"车轮上的铺张",一场反对公款浪费的战役全面打响。
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农耕文明,行勤俭、反浪费早已成为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。修身齐家,则有"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,一针一线恒念物力维艰"的教诲;治国平天下,则有"历览前贤国与家,成由勤俭败由奢"的规劝。翻开历史,不少君主曾经推行节俭,却最终陷入俭始奢终的周期。“靡不有初,鲜克有终”,这其中的历史原因、深刻教训,值得思考,更值得借鉴。
中国古代历史上,南朝宋武帝刘裕素以倡导节俭著称,史书称“未尝视珠玉舆马之饰,后庭无纨绮丝竹之音”。刘裕不仅严于律己,而且严格要求诸皇子保持节俭品德。刘裕将卑微时躬耕所用的“耨耜之具”一并收藏,他驾崩之后,宋文帝刘义隆一次偶然看到,感到“色惭”,近侍之臣趁机进谏说,太祖正是为了让陛下睹稼穑之艰难、知先帝之至德。用心之深,令人感慰。
然而,效果却并不如意,刘裕在世时,子弟生活已日趋腐化,其弟荆州刺史刘道怜“,贪纵过甚,畜聚财货,常若不足,刘裕去世后,刘氏皇族更是快速的滑向奢侈。
到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告诉社会,我们更是要提出反对浪费的观点,不能只是在口头上光喊口号,要走出反浪费的周期就要回到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拿去名言:“只有让人民负责监督政府,政府才不敢松懈。”